白云山陈李济药厂,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最长寿药厂”。在我国漫长而宝贵的医药宝典中,一直流传有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一说。据考证,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00年),比同仁堂还早69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四百年不倒。公元1600年,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乘船回广州,不慎将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李升佐拾获。李同为南海县人,颇通医道,在广州经营一问中草药店。李升佐终日在码头等候,终将遗银归还失主。陈体全有感李升佐品德诚实,意欲酬报,被李婉言谢绝,陈体全干脆拿出遗银半数,投资于李升佐经营的中草药店,陈李两人纳下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店号定为“陈李济”,意为“陈李同心,和衷济世”,“陈李济,由此成为中国技术与资本合作的股份制公司的最早维形。两人甚至还立下陈李两家族互不通婚的“家规”。自此,“陈李济”的店号在广州城南双门底(今北京路194号)挂起。
416年来,一代代陈李济人始终恪守那纸十六字合伙文书,坚守古方正药所提倡的“合作”“济世”的理念,也成为广药白云山传承的核心精神之一。清末民初,广州城经常发生火烛,而官方没有设消防设备,一旦有火灾,各家自理。老百姓在遇火烛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陈李济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三部消防车,还有一药箱随行,以备救急。消防队旗为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木桶也写上),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有这样的活广告,老百姓们平时买药,首先想到北京路的陈李济也就不意外了。
“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这是陈李济内部的一句“三老”名言。“老字号”容易理解,“老地方”是指陈李济几百年始终在北京路这一处所在(近些年才搬家),“老产品”则是指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等一直延续至今。陈李济之所以能活到416岁,时至今日仍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中药个业,常变常新是关键。最叫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创造了蜡壳药丸的制作工艺,这在当时中药行业里领导药品包装新潮流好长一段时间。令人瞩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门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向全世界广为推荐。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在陈李济产品身上又一次得到印证。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里收藏了一本药书 《良药集》。发黄的纸页,详细记载了陈李济冠誉市场的各种古方正药,如参茸白凤丸、千金保孕丸、乌鸡白凤丸、养心宁神丸等等,也详细记载了陈李济各个支店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广州、佛山、上海、澳门、香港及海外的新加坡,中英文的双语文字中,逐步呈现了一个中药国际化的 “黄金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随着华人出国谋生,陈李济的产品由于质量优、价格廉,且便于携带,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携带出国,进而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清道光六年(1826年)陈李济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行,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民国时期,随着铁路、海运等交通方式的发展,陈李济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1922年,陈李济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06号开设香港分行,在卑利乍街开设制造厂,为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1935年又在上海北四川路开设上海分行。抗战爆发后因不便经营,遂将上海分行职员改派往新加坡大马路再设分行。1938年广州沦陷,陈李济老铺被段,生产经营移至佛山及其他分行。
1943年陈李济再回到上海,选址新昌路119弄6号开设分行,主营陈李济品牌的“丸散膏丹”四种剂型的中成药品。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李济老铺随即恢复生产,业务逐步好转。1948年,分别在马来西亚和台湾筹办分行。所有这些药行,形成了一个跨省、跨国的经济网。
现今,陈李济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中成药制造企业,隶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广州市老字号协会的会长单位、广药集团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也是广药集团“大南药”板块核心品牌之一。陈李济也在逐步探索和实践,以陈李济传统文化为引领,传承发展陈李济的古方正药,为繁荣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科普化的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江苏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江苏热线)”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