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带来了知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文明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无可比拟的影响。随着印刷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含义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发展和复兴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印刷发挥了宣传服务、教育教化和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历史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印刷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印刷文化包含了具体的红色印刷要素和伟大的红色印刷精神,挖掘其蕴含的教育资源和精神价值,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搭建多样的教育载体,对于做好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廓清:红色印刷文化的界定与解读
印刷文化源远流长,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激光打印、电子束成像再到3D印刷,随着印刷工艺、印刷机械和印刷材料的不断发展,印刷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印刷技术、印刷行业、印刷学科等领域与相关的社会、历史、人文等因素互相作用所构成的综合场域”形成了印刷文化。印刷从其原有的工艺技艺本身体现出了社会文化价值、科技伦理价值、资政育人价值等文化属性。
红色印刷文化是指印刷技术服务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和建设探索所形成的特殊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印刷出版事业通过印刷技术、印刷机械和印刷材料等载体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印刷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特定目的和内容,进而超越技术内涵,体现出特殊的文化属性,形成了红色印刷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和复兴的历史印证,从印刷文化的角度见证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宣传路线的传承发展。
红色印刷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分为具体显性的红色印刷要素和抽象隐性的红色印刷精神。红色印刷要素是红色印刷文化的外显符号,包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活字印刷、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等不同时期的印刷工艺,为了适应战争恶劣环境而改造的石印机、铅印机和木质印刷机到今天的3D印刷机等印刷机械,也包括革命年代艰难筹建的昌华印刷局、国华印刷局、瑞金中央印刷厂到今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专门机构,还有《红色中华》、《晋察冀日报》、《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不同时期的党报、党刊、文件等红色印刷产品。红色印刷精神是红色印刷文化的内在价值,包括凝结在红色印刷里的历史故事、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和担当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说过:“共和国是红色的,决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印刷文化作为我们的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和教化作用,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在激发爱国情怀、增强价值认同和提升文化自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价值阐释:红色印刷文化的特性与价值
红色印刷文化作为具有特殊学科属性、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载体,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科技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性。
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红色印刷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印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印刷工艺不断革新升级、印刷产品坚持红色底色,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完善,坚守忠诚担当的印刷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红色印刷文化也被赋予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科技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红色印刷文化是依托于印刷技术对党的意识形态进行服务和宣传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创造,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曾经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从早期的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到电子照排和3D打印,印刷技术的发展革新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红色印刷文化成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映照。同时因为“印刷是表达及流传人类思想的一种方法”,红色印刷的内容、功能和载体都与文化有关,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主张的传播和宣传,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丰富发展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红色印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红色印刷文化依托于不同时期的印刷工艺的演进、承载于各类党报党刊等红色书籍,熔铸于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发展、复兴的伟大历史中,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融科技人文历史知识于一体。同时贯穿于红色印刷文化之中的印刷出版人对党忠诚、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指引。
基于以上三个特性,红色印刷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使命。
首先,红色印刷文化客观呈现了中国革命实践与发展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做好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作为历史的印证,红色印刷文化客观呈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巨变,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从《晋察冀日报》、《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一部部红色印刷出版物忠实的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从华新印刷公司、中央印刷厂、《大众日报》印刷所到今天蓬勃发展的印刷出版事业,不同时期的印刷机构见证了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故事,也展示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以客观史实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资源,对这些历史的追寻与探访也能通过实践育人的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做好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
其次,红色印刷文化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伟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于古老的印刷文明和现代化的印刷工艺,这些红色文化得到了记录、传播和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方针路线得到了贯彻执行。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就像毛主席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曾说过:“自从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将极大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红色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固底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作用,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最后,红色印刷文化丰富承载了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与实践探索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在党的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过程中,党的文件和报刊的印刷工作复杂而艰巨。从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云头峪村新房里建起了《大众日报》印刷厂,到王选院士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印刷出版人用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格和爱国的情怀为红色印刷事业前赴后继,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红色印刷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旗帜鲜明的做好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中资,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铸魂育人。
三、路径探寻:红色印刷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红色印刷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则,体现文化育人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红色文化和印刷文化的特性,凸显其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要,畅通渠道,加强理论教育,强化认知。一方面,要将红色印刷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从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三个层面挖掘红色印刷经典内容,从党史、印刷史、科技史、出版史等方面整合教学内容,打造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体系,开展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将红色印刷文化的内容融入大学生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名家讲座、经典阅读、观影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阅读加深认知,使红色印刷文化入言入耳。
二要,打造阵地,融入实践教育,提升认同。其一要以红色印刷文化资源的挖掘为主要内容,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主动调查研究和寻访考察红色印刷元素的过程加深对党史和印刷史的学习,重温红色印刷故事,感受红色印刷精神。其二要积极搭建实践基地,如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把红色印刷的元素融入实践课程,开展现场教学,使红色印刷文化入心入脑。
三要,创新载体,营造文化氛围,注重引领。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主流舆论阵地,将红色印刷元素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创作体现红色印刷文化的艺术作品,制作具有红色印刷元素的新媒体作品,使红色印刷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第二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将红色印刷元素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校园宣传栏到宿舍橱窗到校园广播,使红色印刷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第三要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红色印刷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心得体会,整理故事资料,开展主题宣讲,由青年学生自己发声,用学生的语言讲红色印刷的故事,讲红色印刷历史,讲红色印刷精神,用红色印刷文化指引行动,塑造品格,使红色印刷文化入言入行。(北京印刷学院 王秋艳)
江苏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江苏热线)”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