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热线_江苏最专业的企业及资讯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全方位洞察肺癌:从根源到防治的深度解析

来源:时间:2025-04-21 14:15:24 阅读:-

导言:重视肺癌防治,守护生命健康

肺癌,这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犹如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了解肺癌的发病因素、早期症状、筛查方法、预防措施以及应对疾病的心理策略,对于我们有效预防和对抗肺癌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依据多位专业医生的研究与见解,深入剖析肺癌的各个方面。

早期症状: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闫飞副主任医师在《肺癌的早期症状:这些信号别忽视》中指出,肺癌早期症状易与其他常见疾病症状混淆,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咳嗽是常见症状之一,若咳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且常规治疗无效,特别是呈现刺激性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时,需高度警惕肺癌。例如李大爷,多年吸烟史,近一个月频繁咳嗽,自行服药未见好转,最终确诊为肺癌。咯血或痰中带血同样不容忽视,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剧烈咳嗽时易致血管破裂出血。像王女士偶然发现痰中带血,起初未在意,多次出现后检查确诊为早期肺癌。此外,胸痛也是肺癌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疼痛性质多样,部位不固定。若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排查肺癌。

高危人群:认清风险,提前预防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凃志全主治医师在《肺癌的高危人群:你属于哪一类?》中提到,长期吸烟人群是肺癌的高危群体。香烟燃烧产生超 7000 种化学物质,至少 70 种为致癌物,烟龄超 20 年且日吸烟量 20 支以上者,患癌风险显著增加,是不吸烟者的 10 - 20 倍,被动吸烟同样危害巨大。

职业暴露人群也需警惕,如从事石棉加工、矿山开采、化工生产等职业的人员,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患肺癌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 3 - 5 倍。有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因某些基因突变可遗传,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2 - 3 倍。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纤维化患者,肺部组织长期受炎症刺激,患癌风险增加。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地区人群,如大城市中心城区、工业聚集区居民,以及 50 岁以上人群,身体机能下降,患肺癌风险也相对较高。

二手烟危害:无形的健康杀手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王德兴主治医师在《二手烟暴露:肺癌的隐形推手》中表示,二手烟由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和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混合而成,包含超 7000 种化学物质,至少 70 种为致癌物。

二手烟危害广泛,家庭中的非吸烟成员、公共场所的人们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儿童、老人、孕妇受二手烟影响更大,儿童呼吸系统脆弱,二手烟影响肺部发育,增加患病风险;老人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危害更严重;孕妇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从医学原理看,二手烟中的致癌物质攻击肺部细胞 DNA,导致基因突变,还削弱肺部免疫功能,增加肺癌发病风险。大量研究数据显示,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患肺癌风险增加 20% - 30% ,如李女士长期处于丈夫吸烟的二手烟环境中,最终确诊肺癌。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背后的隐患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汤丽娜副主任医师在《肺癌的遗传风险:家族史有多重要?》中阐述,遗传因素在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人体基因决定细胞生长、分裂和死亡,某些基因突变会使人体对致癌物质更敏感,增加患癌风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

目前已发现多个与肺癌相关的遗传基因,如 KRAS 基因、ALK 基因等,它们影响肺癌的发生、治疗和预后。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癌风险明显增加,家族成员遗传背景相似,可能共享基因突变,且生活环境和习惯也可能相似,叠加致癌风险。如张家爷爷和父亲因肺癌去世,小张经基因检测发现携带相关基因突变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家族史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还可考虑基因检测,制定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方案。

筛查利器:低剂量 CT 的重要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毛竹君副主任医师在《低剂量 CT 筛查:肺癌早发现的关键》中介绍,低剂量 CT 筛查是肺癌早发现的重要手段。它采用低于常规剂量的 X 射线对肺部扫描成像,利用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密度和形态上的差异,生成图像辅助医生判断。

相比传统胸部 X 光检查,低剂量 CT 筛查灵敏度更高,能发现 80% 以上的早期肺癌,而胸部 X 光检查对直径小于 1 厘米的结节易漏诊,检出率仅 20% 左右。低剂量 CT 筛查还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结节良恶性,且辐射剂量低,为常规 CT 的 1/4 - 1/3 左右。其适用人群主要为肺癌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有家族遗传史、职业暴露和 50 岁以上人群。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若首次筛查正常,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延长间隔时间;若发现肺部小结节性质不明,可能需缩短筛查间隔。例如张先生,30 年烟龄,通过低剂量 CT 筛查发现肺部小结节,及时确诊为早期肺癌并接受治疗。

戒烟益处:降低风险,重获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晨璐主治医师在《戒烟后肺癌风险能降低多少?》中指出,吸烟时产生的多种致癌物攻击肺部细胞 DNA,导致基因突变,还削弱肺部免疫功能,长期吸烟使患肺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10 - 20 倍。

戒烟后身体会发生积极变化,短期(1 - 12 个月)内,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肺部开始自我清洁,呼吸道症状减轻。中期(1 - 5 年),患肺癌风险开始下降,大约降低至吸烟时的一半左右,与吸烟相关的其他疾病风险也显著下降。长期(5 - 15 年及以上),患肺癌风险继续降低,10 - 15 年后基本与不吸烟者持平。李先生 30 年烟龄,戒烟后身体状况逐渐改善,患癌风险大大降低。戒烟可通过制定明确计划、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等方式实现。

运动防癌:为肺部健康助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珊主治医师在《运动防癌:降低肺癌风险的科学依据》中提到,运动对降低肺癌风险有科学依据。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使免疫细胞更有效地识别和消灭潜在癌细胞,经常运动的人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患肺癌几率比不运动人群低 20% - 30% 。

运动还能改善肺部功能,增加通气量,排出肺部有害物质,增强肺部弹性和耐力,提高气体交换效率。运动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抑制癌细胞生长,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细胞癌变几率。李先生坚持运动,肺部功能良好;张先生很少运动,肺部出现异常结节。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长期坚持都能收获健康效益。

警惕信号:莫让肺癌症状被忽视

上海市胸科医院赵蕾主治医师在《别再忽视!这些信号可能是肺癌在敲门》中提醒,咳嗽若持续三周以上且常规治疗无效,需警惕肺癌,肺癌引起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若伴有声音嘶哑,可能是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

咯血是肺癌常见症状,一旦出现,无论血量多少,都应立即就医检查。胸痛也是肺癌信号之一,疼痛性质多样,部位不固定,若持续时间长且休息或服药无缓解,要及时排查肺癌。随着肺癌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这表明病情可能已较严重,需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心理关怀:陪伴患者走出阴霾

上海市胸科医院钱嘉琳副主任医师在《肺癌患者心理干预:如何克服焦虑抑郁》中表示,肺癌患者常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超过半数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此类症状。

焦虑抑郁产生的原因包括对疾病的恐惧、治疗带来的负担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可通过认知重构、情绪释放和放松训练等自我调节方法缓解负面情绪。家庭支持也很重要,家人的情感陪伴和生活照顾能给予患者力量。若自我调节和家庭支持无法缓解,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或参加心理治疗小组。如赵先生确诊肺癌后焦虑抑郁,在家人陪伴和心理治疗小组的帮助下,心态调整,积极配合治疗,效果良好。

环境因素:生活中的潜在威胁

上海市胸科医院郭金栋副主任医师在《环境因素在肺癌发病中扮演什么角色》中阐述,室外空气污染与肺癌密切相关,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都增加肺癌发病风险。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形成酸雨和 PM2.5,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以及雾霾中的有害物质,都会损伤肺部组织和细胞 DNA。

室内装修污染同样不可忽视,甲醛、苯系物和氡气等污染物,分别来源于装修材料、油漆涂料和建筑材料,长期接触会干扰肺部细胞代谢,导致基因突变。职业暴露也是肺癌的重要诱因,石棉、砷等职业致癌物,以及铬、镍、铍等其他职业致癌物,长期接触会使肺部细胞受损,增加患癌风险。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应加强防护,定期体检。

结论:多方努力,共抗肺癌

肺癌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我们要关注自身健康,留意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筛查。通过戒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职业防护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肺癌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同样重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肺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共同为预防和战胜肺癌而努力,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

主办单位: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

项目名称: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项目

图文推荐

江苏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江苏热线)”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最新新闻
热门资讯榜